sm.html
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古诗考题

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练习及标准答案解析(6套)

小编:普灵儿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练习及标准答案解析(6套),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诗歌思想情感类鉴赏训练
【例题1】(怀古咏史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易水   [唐]胡曾
一旦秦皇马角生,
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
听取东流易水声。
渡易水
[明]陈子龙①
注:①陈子龙,明末抗清义士。②并刀:一种锋利的刀。③匣中鸣: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题干】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易水》表达了诗人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遗憾和惋惜之情。当年刺秦王的英勇荆轲已无处寻觅,只有滔滔易水千百年来还在悲壮地流淌。《渡易水》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并刀夜鸣,悲歌不平,易水依旧,云淡草青,但世间却找不到可以让诗人为之壮行的英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试题的设问角度看,考生应注意“分别”二字,这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如果放在一起比较,难度就大得多。同写易水和荆轲,两位诗人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例题2】(思乡怀远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归朝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题干】请结合词的下阕具体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急迫;“愁云恨雨两牵萦”突出了乡愁的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伤感。“浪萍风梗诚何益”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浪萍风梗”,表达了自己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对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思乡、年华易逝、厌倦漂泊、思亲四点之中,答出任意三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中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下阕此词转入主观抒情,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抓住关键句分析即可。“转觉归心生羽翼”很明显是一种急迫的归乡心理;“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像丝缕一样牵萦两地;“新春残腊相催逼”对于岁月飞逝感到惊心,有年光逼人之感;“浪萍风梗诚何益”中“萍”和“梗”是漂泊不定的典型意象,比喻羁旅生活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无定。

【例题3】(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①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②!
注:①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②谢安(字安石),他隐居在浙江东山,出山后指挥淝水之战,击溃前秦百万雄师。激战之时,他谈笑自若,不动声色。李白《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题干】为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本词使用多种艺术手法,试列举两例结合手法和情感进行赏析。
【答案】①借景抒情。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徙倚”二句写湖上碧波,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祖国的天光水色明净美好,表达想以山水自娱,渴望获得心灵平静的愿望。
②反衬。生活环境幽僻安静。反衬他内心世界很不平静。表达英雄报国无门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恼,实即对国事的忧虑。
③用典。“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化用而来,说他从天涯漂泊归来,重扫院内小路,守护自家松竹。这是写归隐的心愿。“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这里化用李白的诗句。说:今天还有谁能像当年的谢安一样,谈笑之间就扑灭了胡人点起的战火,使社会得到安定?抒发自己愿为谢安而不可得的痛苦。(任选两种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既要有相关手法的术语,又要有结合词内容的具体分析。上片重点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可以分析借景抒情。注释中给了谢安的典故,因此,可以分析典故使用的妙处。
【例题4】(惜别送别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题干】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的凄然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前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后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还可以倾心叙谈,而明天就要别离,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例题5】(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许浑①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凉州词
王翰②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①许浑(?-约858)晚唐诗人。②王翰,生卒年不详,唐朝开元盛世时期诗人。
【题干】王翰与许浑同样写战争的悲剧,请结合王翰与许浑所处的时代分析表达情感的不同点。
【答案】王诗虽然也写战争的残酷,但仍充满着乐观与豪迈,充盈着一股英雄气,而且这种豪迈气、旷达气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还是借战士的诙谑口吻表达出来的,这与盛唐强大的国势是分不开的。《凉州词》正是“盛唐之音”的代表。许浑身处晚唐,回纥、吐蕃经常侵扰边塞,唐朝征战频频,且经常战败,将士百姓都有浓重的厌战情绪。这种情绪反映在诗歌中,其悲情往往给人以一种异常酸楚与沉重的感觉,诗风因而也显得更加深沉悲凉。许浑的《塞下曲》之所以令人黯然销魂,正因为它表达了晚唐时代人们厌战的心声。
【解析】《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许浑的《塞下曲》是同题诗中最短小的一首。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诗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现实。表面看来,作者对诗中的边塞战争既不歌颂,也未诅咒,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由于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帝国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
《凉州词》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尾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深得作者用心。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例题6】(咏物抒怀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题干】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竹乃岁寒三友之一,它是品格和情操的象征。诗人因受谗而被贬,倍感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当诗人于郁闷之中临窗而观,忽见一片透明澄澈的竹色,怎能不托情托志与它?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

热!不能错过的普贤居专业测算

精品推荐
全网最准!为您解读2023年全年运势
已为百万用户服务,满意率高达99%

专题

更多 >

你可能感兴趣的:

  • 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对比赏析
  • 边塞诗的特征与鉴赏方法
  • 诗歌的分类介绍
  •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翻译赏析
  •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 杜甫《去蜀》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翻译赏析
  • 张籍《夜到渔家》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 薛媛《写真寄外》诗词阅读标准答案
  • 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翻译赏析
  • 方干《送从兄郜》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