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html
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古诗考题

高考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复习总汇

小编:普灵儿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高考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复习总汇,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二、复习预习
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等。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可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可以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知识讲解
知识点1(1)准确判断艺术手法、找准答题切入点的方法
要准确判断艺术手法,除了要对手法的种类和表达效果非常熟悉、深入理解之外,
还要掌握一些审题技巧。根据题目的提问类型,我们可以将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显性的“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诗歌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知识点2
第二类“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请简要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②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③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不妨多考虑一些,多写一些。
隐性的设题   炼字  炼句

知识点3
解题三步法
答题步骤:
1.明手法  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3.析效果  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基本思路为【叙——析——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当然,当考生不肯定为哪种手法的时候,可以将第一步和第二步调换顺序,先解析句子含义再总结手法。
四、例题精析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题干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案】三、四句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析】。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春景的喜悦心情。
解析】第一步,由题目可知,此题从小角度设题,切入点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赏析对象为三、四句。
第二步,结合诗句解析,流水、水中落花是作者所见实景,此为实;由此引发的作者关于溪源远近的联想,是虚写。
第三步,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写出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例题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②,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题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①对比【叙】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析】,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评】。②对偶(动静结合)【叙】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析】;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评】。
【解析】
第一步,此题设题角度大。“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写景手法考虑,有声与无影形成对比;从画面描写考虑,既有听觉又有视觉,既有动又有静,故而可得出手法为对比、动静结合或对偶。
第二步,分别举例鉴赏两种手法的使用。
第三步,考虑技巧对画面意境的效果。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题干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叙】。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此句以景作答【析】。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悲凉凄冷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解析】解题第一步,判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此题虽属于大角度设题,但是句不离篇,我们不能将句子孤立看待。本词上片写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之情。片末以情想问,却以景作答,可以确定答题切入点为情景关系。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同时化抽象的情感为形象之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
【例题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长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6分)
解析】本题从意境和表现手法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
答案】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例题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题干】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长江千里”“古寺”“疏钟”“银蟾”的存在与金陵的衰亡进行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长江千里烟淡水阔,古寺疏钟回响不绝,天上银蟾圆缺自若的永恒自然之景,反衬金陵的衰亡,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上片极写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沧桑,写出了历史的无情。前两句点出金陵的地势特点:长江千里奔来,浩浩荡荡,江面宽阔。以下即从不同的侧面写六朝的销声匿迹。“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记下了这座古城的历史的足音,风靡一时的淫哇低唱已不复闻,只有疏缓的古寺钟声还在,感慨深沉。“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接着从时间上慨叹六朝兴亡变化之速,至此又已过去了数百年。岁月流逝得如此之快,能不令人吃惊吗?“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是从金陵的形迹上看六朝的无影无踪的。改朝换代时进行的战争把六朝帝王的淫侈奢华一扫而光,但见天边的月亮仍自管圆了缺,缺了圆。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衬出历史与时间的无情,令人分外感慨。

【例题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题干】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前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环境,是实写。后两句是作者想象中的明天,是虚写。诗人借助想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更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例题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吴江   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题干】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2分);澄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声深在芦苇之中。这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更妙的是虚实相生。鸟是不见的,但鸟声深深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颈联的意思是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也是静中有动,“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

【例题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题干】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触景生情:首句“草连空”,让诗人联想到“六朝文物”一去不复返;②以乐景衬哀情:“鸟去鸟来山色里”,如此乐景反衬人世无常的悲戚;③寓情于景:颈联所写景物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情;④以景结情:“参差烟树”是景语也是情语,将“惆怅”之情表达得更加深广。(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首先要知道诗歌中景情关系的基本类型,如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等。其次,要注意诗歌中的几处景语,分析它们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而观察景语在诗歌中的位置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如出现在首句的景语,很可能是触景生情;而出现在结尾处的景语可能是以景结情。最后将表达技巧与分析结合起来,简单表述即可得出答案。
五、课堂运用
【基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叶    李靓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注:①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专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②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题干】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第一步)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感情真挚,(第二步)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第三步)
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第一步)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委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第二步)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第三步)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句清新,感情真挚。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祝福。修辞手法不难回答,重点和难点是效果。要联系具体的句子来分析,不能只有结论。

巩固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题干】“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解析】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然而,赵师秀这首小诗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诗的前两句是写景,既交代了时令,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第三句是点题,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的描写。第四句是意蕴丰富的句子,历来为人所称道。

【拔高】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题干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课后作业
【基础】12011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晚唐】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题干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基础】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宋】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题干“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题干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5分)
 
 
【巩固】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题干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拔高】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题干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拔高】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雨过至城中苏家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题干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作业参考答案
【基础】1
答案】诗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叙】。通过描述眼前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的凄凉情景【析】,表达了作者对唐王朝强盛不再、国势衰微的悲慨【评】。
【解析】
第一步,该题设题的角度较小,可以将要考虑的手法范围缩小至情景关系。诗歌前六句描绘
了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的荒凉之景,后两句表达怀古伤今之情。
可见诗人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第二步,再结合诗句及作者情感进行赏析。结合诗句,回答是什么景触动了作者怎样的情。
第三步,阐释手法对主旨的作用。

【基础】2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致的动作描写【析】,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评】。
【解析】
此题大角度设题。第一步,词的下片由写景而转为写人,通过“撚”“放”的动作描写,把主人公爱花,惜花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故确定其所用手法为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第二步,“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主人公自然、看似无意的动作,却是出自于内心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
第三步,该细节描写表达出了撚花人内心的情感,当其“捻”起花枝时,是何等爱花的深情,当其“放”下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

【巩固】1
【答案】上片: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2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
下片: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阴森之景;(2分)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的孤寂凄惨。(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
【解析】指出实写、虚写的内容的各1分;有结合诗句简析的各1分,有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的1分。

【巩固】2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主旨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应结合注释了解作者,进而分析诗中“物”与“志”的关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表现手法时应力求简明。首先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笔下的素蝶形象的特点,结合结尾的议论抒情诗句,能够非常明显地感悟到作者对素蝶的喜爱、羡慕之情。本诗中,作者强调的是素蝶面对不同对象时的不同的活动方式,而且是轻松自然,从容应对。尤其是最后一联,是非常明确的议论抒情语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美好的依靠的愿望。联系注释内容“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中蕴涵着作者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因为这是一首咏物诗,在诗中作者欲以素蝶自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素蝶不同于绚丽的彩蝶,其“素”色自有清高傲世之喻。这与作者自身“恃才傲物”有着相似之处。而且,一般的咏物诗都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特点。所以,这首诗所用手法也是如此。

【拔高】1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语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本诗的表达技巧有借代、反问、用典、拟人等,考生只需列举其中两种并进行适当分析即可。

【拔高】2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

热!不能错过的普贤居专业测算

精品推荐
全网最准!为您解读2023年全年运势
已为百万用户服务,满意率高达99%

专题

更多 >

你可能感兴趣的:

  • 《一剪梅·袁州解印》诗词阅读标准答案附赏析
  • 李重元《忆王孙·春词》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译文
  • 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 贾昌朝《咏凌霄花》杨绘《咏凌霄花》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对比赏析
  • 古诗类高考试题标准答案解析15例
  •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介绍
  • 杨忆《初秋夜坐》诗词阅读标准答案
  •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诗词阅读标准答案
  • 谢薖《鹊桥仙·月胧星淡》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 写景抒怀类宋词鉴赏试题及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