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韩偓《无题》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无 题
[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注】这首诗写于唐朝灭亡不久后的公元910元,诗前原有小序:“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兵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寒食:即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吃冷食。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6分)
(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加以简析。
(3)“尽无鸡犬有鸣鸦”用了对比反衬手法,请就分析其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流水潺湲、白日西沉、群鸦鸣噪、繁花似锦,(2分)却毫无人烟的农村生活画面,(2分)反映了唐末混战造成的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社会现象。(2分)
(2)反衬。(2分)以“有鸣鸦”衬“无鸡犬”,以“见花”衬“不见人烟”,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反衬千村万落的萧条冷落,(2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伤感。(1分)
(3)①诗中一“无”一“有”对比,以“有”衬“无”,突出“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破败、了无生机的惨象展现在人们眼前。②以声衬静,鸦鸣声反衬环境的寂静,强调了历经战乱后的千村万落不见人烟、一片死寂。③将空有鸣鸦声而无鸡犬的景象与想象中过去鸡犬成群的生机、和谐景象对比,突出了眼见的荒凉死寂与心中的悲伤。(答出任意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二:
(1)这首诗的二、四两句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分析。(3分)
(2)此诗以景写情,试简析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 用“鸣鸦”的有衬“鸡犬”的无,用“花”的有衬“人烟”的无;用乌鸦凄凉的鸣叫反衬村落的死寂荒凉,充分展现了千村万落的悲惨景象。(2分)
(2)描写了泉州军洗劫之后,千村万落人烟灭绝、空空荡荡、荒凉萧条的景象。(2分) 表达了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和对处于唐末动乱之中下层人民的同情。(1分)
赏析:
诗名“无题”,就是没有题目,因为诗人不想给诗安题目。它对于我们理解诗歌是没有帮助的。不过,一般而言,命名为“无题”,是因为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不足为外人道,或者痛心或惆怅到极点,无法为外人道。这首诗就是痛心到极点,无法为外人道。只能凭着诗者对诗句的理解,作深入细致的感受了。
首句写的是河水缓流、夕阳西下。潺湲(chányuán)是水漫漫流动的样子。句中的两个“自”字,是说河水只是自流,夕阳只是自下,无人关注,无人问津,表现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这正与战争之后的残破之景相对应。二句“尽”字意思是“完全”。尽无鸡犬,指没有任何鸡犬的声音和影子。鸡犬是农村必养之物,毫无鸡犬,暗示没有人烟。“有鸣鸦”指的是野鸦鸣叫。乌鸦在古诗词中,一向用以描写荒凉破败的环境,表现作者凄凉悲伤的心境。诗的前两句绘景,描绘的是流水潺湲、白日西沉、群鸦鸣噪、繁花似锦,却毫无人烟的农村画面,反映了唐末混战造成的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社会现象。
后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三句中的寒食是寒食节,古代风俗,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烟火,只吃冷食。那么,千村万落如寒食,是说无论哪一个村庄,都没有炊烟升起,就像在过寒食节一样。一个“如”字,说明并非百姓真的在过寒食节,而是根本没有人烟。没有人烟,花朵倒开得灿烂夺目,花开的繁盛之景与没有人烟的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句把军队残破农村之后的悲惨景象都写了出来,表现了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
这首诗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反衬。以“有鸣鸦”衬“无鸡犬”,以“见花”衬“不见人烟”,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反衬千村万落的萧条冷落,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伤感。从注释看,本诗写于泉州兵过后,则此诗最直接表现的,乃是诗人对泉州军队暴行的愤怒之情。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