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羁旅诗鉴赏方法及代表作品分析,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羁旅诗
羁旅就是漂泊之意。在诗歌中,用羁旅往往具有无可奈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主观不回家,而是客观没条件回家。古代人外出,不是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回家的,无论得意,或者失意,也无论做官,或者经商,都会久居在外,时间长了,自然会想到家乡及其亲人的。所以,羁旅诗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
对于羁旅诗词,我们在鉴赏中要注意以下方法。
第一、情景结合
诗人或者主人公在外时间长了,往往会触景生情,产生对家乡和情人的思念之情。所以,鉴赏这类诗歌,表现抓住情与景的结合。这类诗歌,诗人虽写了“眼中景”,却抒发的是“心中情”比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第二、变换视角
变换视角,或者称视角挪移。在诗歌中创作中,诗人不写自己感受,而是从对方入手,通过设想对方的行为动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的艺术手法。理解羁旅诗歌主要是写羁旅在外而无法归家的人写的思乡恋家之作。这类诗歌,除了直接表现诗人的情感外,也有诗人借写对方来表现自己思念之情。
1、不写自己而写对方
不写自己而写对方就是说,本来自己思念对方,却不直接写,而是说对方思念自己。这种方式在这类诗歌中的审美价值很大,不但增加了诗歌的曲折度,而且将诗意推进一层,加深了思念情感。比如,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情感特征就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看看全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里,诗人通过说亲人想念自己来反衬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2、想象与对方的团聚
这种方式就是说,诗人本来异地他乡思念家乡的亲人,而诗人就设想与亲人团聚的景象。这样写,把本来很难团聚的情景设想出来,更能表现诗人的思念之情。比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首先写了“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后,在颈联又接着想象“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这样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则更加表现了诗人自己对妻儿的思念。
第三、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也就是写诗人(或者抒情主人公)在登高望远,望远思亲,思亲不得而忧愁,或者见物抒情,触景生情等的表现手法。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声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的洛阳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念家乡。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