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8套古诗词鉴赏试题训练及标准答案解析,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1)试分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
(2)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分析第二句的“寒”字时要再现当时的情境。(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用概括性的词语对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总括,然后结合相应的诗句再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
【答案】 (1)“寒”字暗示了战事持续之长,战情之酣,酣到“忘我”的境界。写出了战场的空旷寒冷,突出了战争之惨烈。(2)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
2.(2014•河南开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 ①清和:农历四月。
(1)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这是一道对手法和内容的赏析的题目,手法主要是写景的角度,要求从绘色的角度答题,答出画面的色彩,然后答出效果,立意主要是突出这样的景物所表达的情感。(2)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要结合诗歌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判定,先对第四句的大意进行概括,然后回答情感,主要情感是归隐的快乐。
【答案】 (1)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2)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雨初霁①
李 觏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②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注】 ①霁:雨过天晴。②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
(1)该诗表现了作者的几种心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诗颈联有两个字颇受后人赞赏,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相关诗句的关键处入手分析,如标题中的“苦”,第二句中的“惊”,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尾联的情感特点等。(2)本题考查炼字。应当从诗句的动词和形容词中寻找,如“活”“全”,然后分别结合相应的诗句内容进行解说。
【答案】 (1)①标题中的“苦”写出了作者为久雨所苦的心情(或第一句的“恐”写出作者为久雨所苦或担心久雨不晴的心情);②第二句中的“惊”表达出对大自然变化的惊讶之情;③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表达出作者久雨初晴的喜悦之情;④尾联写出作者不要再下雨的希望(或期盼)。(2)这两个字是“活”“全”。“活”字采用比拟手法写出了车马行道的轻快。“全”字写出雨后林中果香四溢给作者的感受,含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②,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 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②琼瑶:美玉。
(1)诗中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笑”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天山”为实,“万笏”为虚,“琼瑶”为雪,因此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注释中的内容作答。
【答案】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比喻天山山峰;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表现了天山高耸峻峭(或众多连绵)、洁白晶莹的特点。(2)诗中的“笑”表面上是诗人将“山灵”引为知己,彼此相视而笑,实际上却是作者因遭受贬谪,遣戍边疆的自嘲(或是寂寞的苦笑),表达的是作者被贬边疆的满怀愁情、满腔不平。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注]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所作。
(1)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用多种手法抒写诗人的亡国之痛,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景物特点的能力。概括时,要注意抓住具体意象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鉴赏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可从景与情、用典和反衬等角度作答,组织语言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 (1)诗人看到了战乱后金陵城荒芜衰败的景象。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下;孤云漂泊;芦花满地,归燕失巢。(2)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首句以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
②用典。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又如“啼鹃带血”句化用望帝魂化杜鹃的神话,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③反衬(对比)。如颔联,用依然如故的山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 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首先要解释此字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背景作答。(2)本题考查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此诗采用的是以物自比的方式构思成诗的,“老松”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答案】 (1)“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2)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意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 句
王 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细雨迷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开。寒气没有冬天凛冽,不过春风如剪,透过夹衣,有时还是会使人感到寒意。描绘了一幅天气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图,为送春伤春营造了氛围。(2)“看春归”三字是全诗的题旨。“春归”,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诗人不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怀,却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眼看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表达诗人欲送春而不得的怏怏之怀,怅惘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归
唐 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 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鉴赏时要结合相应的诗句内容,把南国春光之盛的景象描述出来。(2)本题考查鉴赏情景反衬的艺术手法。鉴赏时要将“景”是什么,衬托了什么样的“情”分析透彻。
【答案】 (1)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惠城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浩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抒情的力量。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