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标准答案解析(12套题),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首先要读懂词句的意思,其次明确其写法,这是典型的写景句。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拟人,把“帆”“山色”当人来写,写出了词人隐居中对大自然的体会,显得格外亲切。从写景的角度讲,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写山,动中有静;静态写水,静中有动,体现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答案: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词人的心情写照。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变幻。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尾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本词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写出了舟行速度之快,表现作者的自得其乐。
答案: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流放返回途中遇赦的愉悦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 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金陵以后。②朝鸡:上早朝时的鸡鸣声。③邯郸道: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所叙,唐代有卢姓书生在邯郸道上曾做“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
3.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隐居图景?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语言要简洁凝练。然后结合词句赏析作者“春日隐居”的原因,景物之秀、环境之静、风物之清,这些都让我们心旷神怡。
答案:作者描绘了一幅柔美清新、幽深静谧的春日隐居图。“平岸小桥”、“柔蓝一水”,更添烂漫花草,可见景物之秀美、柔美;“平岸小桥”被“千嶂”环抱,“茅屋数间”被林木掩映,可见隐居环境之深幽静谧;“尘不到”、“春风扫”,可见风物之清新怡人。
4.词的下阕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鉴赏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从词的下阕“闻语鸟”“故人今总老”“忘了邯郸道”这些词句中都能看出作者厌倦仕途,对亲近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末句中的“邯郸”二字,提醒我们这里运用了典故,注意要分析用典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问: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向往亲近自然、心境恬淡的隐居生活。“午枕觉来闻语鸟”,表现出词人那种与花鸟通性情的悠闲情致与恬淡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听鸡鸣,接着写道:“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可见作者现如今已厌倦仕途,向往恬静如梦的隐居生活了。
第二问:用典。“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作者用唐代卢生曾做黄粱幻梦的典故,坦陈自己贪恋隐居生活的恬淡闲适、而已忘却仕途功利的心志。
三、(2014·四川省乐山一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月
[宋]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5.“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的尾句既可以当作实景来看,又可以去挖掘它的深层象征意义,虚实结合非常突出。从另一方面看,这句诗又是作者借景来抒发闲适的心境的句子。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 “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6.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分析四句诗的意境,从中找出月光的印痕。然后总结全诗,点出月光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前两句因为有了月光,诗人才能看到夜色下的美景,后两句中作者产生的情感也只有通过在澄碧的月色中才能获得。
答案:同意。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呈现一色,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韩元吉①
觥船②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③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④。
【注】 ①韩元吉,宋南渡后寓居上饶(今属江西),官至吏部尚书。②觥船,此处指载酒船以觥引酒。③落纸云烟:指文章写得好。④凌风,指凌风亭。
7.本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更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总结这种手法的作用。从“君似旧”与“我成翁”来看,这里明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借此生发感慨,慨叹人生易逝、功业难酬的郁闷之情。
答案:对比,诗人将自己与陆游对比。前句称誉陆游,挥毫染翰,满纸云烟,和往日一样。后句感叹自己,此刻已满头霜雪,未能多为国家效劳。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感叹。
8.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联中的“百分空”“似梦中”,颔联中的“我成翁”,都可以看到诗人的感叹。尽管年华易老、百事成空,但诗人在颈联中却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怀。答题时,要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来分析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答案:表达诗人百事成空、年华老去的无奈,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前两联“空”“梦”“翁”中有诗人百事成空的感叹,壮志未酬但年华老去的无奈。第三联借景抒情,春茶的白与腊梅的红交映,深见作者不只为别情牵挂的旷达胸怀。最后一联诗人希望友人能在美景中旅程愉悦。
五、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注]
[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 三塔寺:在今江苏溧阳县三塔湖,寺内有寒光亭。
9.结合全词,说说“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思想感情。对“又”字的理解,要放在整首词的大背景里面。“又是三年”一言其快,二言其对“湖边春色”的怀念,三言再次到来的喜悦。从“世路如今已惯”一句,又表现出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慨叹。
答案: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②对个人历经坎坷的感慨;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④再次来此的欣喜。
10.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要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看看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运用拟人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②运用比喻写湖水: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陈七赴西军
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11.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非常者”“负鸿鹄志”表达对陈七的钦佩;“碌碌”是就岁月来说的,“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则是说自己有忠心报国之志。
答案:①对陈七从军的钦佩。②对自己蹉跎岁月的不满。③表达忠心报国的决心。
12.前人评孟浩然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之说。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两联述说与友人各自的情况,后两联则风云迭起,“争先”二字,可见报国立功之切,字里行间充满阳刚之气,诗“壮逸”的风格也就显现出来。
答案:孟浩然的诗,整体具有淡雅清丽的特点,但这首诗却充满了壮逸之气。前四句陈述自己与友人的各自情态,平淡无奇。后四句描画边关吃紧,投军争先恐后,对友人从军敬佩不已,并表达自己以文报国的决心,充满阳刚之气。
七、(2014·河南省重点中学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出池州
姚 鼐
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
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州。
13.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是写景,“四面青山花万点”是静景,“缓风摇橹出池州”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写的。答题时,要对诗句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概括出描绘的景象。
答案:第三句写的是静景,池州为青山环绕,春花万千。第四句是动景,诗人在微风吹拂下划一叶扁舟悠悠然出了池州。这两句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妙境界。
14.这首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情感。这首诗作者主要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景物的幽雅正衬托出情感的恬淡,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答案:诗人运用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四周环境之幽雅静谧,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平和。
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浪亭怀贯之
[宋]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注],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 悰:快乐。
15.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首诗的颈联作者将“酒徒”离散比作“风前燕”,将“诗社凋零”比作“霜后桐”,比喻巧妙,耐人寻味。
答案:颈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的梧桐。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16.诗中“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有人却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玲珑”和“朦胧”,一词之差,境界自然有别,从意境的创设到情感的表达都值得品味。分析时,要紧扣诗歌的意境,可赞同,可反对,要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1)“日光穿竹翠玲珑”好。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再,诗社凋零,以乐景写哀情,自然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2)“日光穿林翠朦胧”好。日光穿过竹林,原本翠绿的颜色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画面,借景抒情,抒发了思念友人之情。
九、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鹤林寺僧舍
李 涉[注]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注】 李涉,中唐诗人,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
17.从抑扬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首诗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句“终日昏昏醉梦间”先抑,末句“偷得浮生半日闲”则表达乐观情怀,是扬。
答案:本诗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首句直抒诗人极度失意消沉、昏醉度日的心境,是抑,末句抒发诗人领悟到了要学会珍惜时光、从容乐观对待人生的道理之后的欣喜之情,是扬。
18.诗的末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有的版本作“又得浮生半日闲”,你认为用“偷”字好还是用“又”字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炼字的能力。“又”与首句“终日昏昏”相矛盾,而“偷”字强调“得到闲适”是一种机缘,用字精妙,值得玩味。
答案:用“偷”字更好。“又得浮生半日闲”只是客观地表达了又一次得到闲适之意,与首句“终日昏昏醉梦间”的心境不符,“偷”字则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于“竹院逢僧话”后领悟到的要从容乐观地对待失意人生的积极态度。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 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注]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注】 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呈紫色。
19.从行文看,全诗分几个层次?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行文思路。这首诗的前两联重在写景,第三联则写杨山人采摘仙草,末句写自己的相访之意,层次清晰,结构巧妙,很有特色。
答案:分三个层次:前四句写嵩山的瑰奇景色;五六句想象杨山人归山后采摘仙草的活动;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要和他一起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20.明人胡应麟评价李白的这首诗“虽言送别,然不露愁情,一以贯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先描绘景物,恬淡幽远,再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静安适。结尾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又显得豪放飘逸。通篇紧扣诗题,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释。
答案:同意。前半部分所写景物清幽高远,并以“我有”开头,仿佛友人去的就是自己的家,毫无远离的愁情;而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也显得恬淡安逸;结尾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又显得豪放飘逸。虽然传达送别之意、惜别之情,但始终没有流露愁情悲意。
十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注]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古城:指黄州古城。
21.词中上片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之景?请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乱蝉”“衰草”“翻空白鸟”“照水红蕖”来推断季节特点。
答案:开头“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从视觉入手,“时时见”;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使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22.结合“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诗意,理解本首词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得浮生一日凉”这句词中着一“又”字,将词人得过且过、百无聊赖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答案:这两句写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词人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这两句是本词画龙点睛之笔。“殷勤”以拟人化手法,推想而今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带有消极意味,“又”字,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整首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雨后得新凉的喜悦、闲适心境。同时,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词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绪。
十二、(2014·河北省保定一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塘避暑
[宋]韩 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23.解说首联中“暑烦”“尘寰”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首联破题,林幽塘清,洗涤去暑气袭人的烦恼,使人觉得心旷神怡,超脱于尘世之外。其实这一“暑”字有双关的含义,诗人要避的不只是自然界的“暑”,尘寰中的“暑”才是最“烦”人的。
答案:“暑烦”既指自然界的炎热使人心烦,也指世道险恶,争权夺利,俗务扰人。“尘寰”指尘世,即现实世界。
24.论者认为此诗境界高远,请结合全诗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答题时,先要弄清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再结合诗句逐联分析,找出“境界高远”的具体表现。
答案:①首联和颔联写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如入仙境,表现了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宽阔胸怀。②颈联融情思于景物。通过描绘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的图景,含蓄地表达着诗人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③尾联写“出淤泥而不染”的万柄莲香,远胜借酒浇愁的自暴自弃的举动,体现了诗人摒弃功利、追求清廉的气度。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