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html
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古诗考题

罗隐《西施》崔道融《西施滩》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对比赏析

小编:普灵儿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罗隐《西施》崔道融《西施滩》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对比赏析,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①宰嚭,吴国太宰伯嚭。据《史记》载,越王勾践战败后,用珍宝美女贿赂伯嚭,伯嚭说服吴王准许越国求和。
1、两首诗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立意相似,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4分)
3、两首唐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各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答案
1、相似:反对将吴亡的责任强加在西施身上。(2分)不同:罗诗认为吴国灭亡自有其时运规律,而不应归咎西施本人;崔诗认为承担吴亡责任的应是佞臣宰嚭,而不应让西施当替罪羊。
2、罗诗对“西施亡吴”观点的反对,是通过疑问句形式表述出来,委婉含蓄,发人深思;(2分,采分点:句式修辞特点1分,表达效果1分)崔诗运用拟人手法,说西施滩的春水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将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生动。(2分,采分点同上)
3、两诗都表现出对西施背恶名的同情与不平。罗诗用辛辣的讥讽和不容争辩的逻辑推理,对持“女人是祸水”,把脏水泼向西施,把亡国责任加在西施之类的妇女身上的论调作出了强烈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对西施背恶名的巨大同情与不平。崔诗指出历史真相后,以景语与情语进行议论,以深切的同情为西施唱出了不平之音。



(1)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歌在立意上的异同。
(2)两首诗歌最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同:反对将吴国灭亡的责任强加在西施身上。不同:罗诗认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原因,不应该归咎于西施个人;崔诗认为对吴国灭亡承担责任的应该是伯,而不应该让让西施充当替罪羊。
2、罗诗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通过反问语气非常肯定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崔诗的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并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西施滩的春水好像在为西施诉说世事的不平,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对比赏析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崔道融的《西施滩》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无端背上历史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西施


《西施滩》是晚唐诗人崔道融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在这首诗中借咏怀古迹西施滩,对“女人祸水”的传统看法提出质疑。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

热!不能错过的普贤居专业测算

精品推荐
全网最准!为您解读2023年全年运势
已为百万用户服务,满意率高达99%

专题

更多 >

你可能感兴趣的:

  • 谢眺《和王中丞闻琴》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 《题红叶》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翻译赏析
  • 钱珝《未展芭蕉》和元好问《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翻译赏析
  • 万树《浣溪沙·新年夜坐》诗词阅读标准答案
  • 《水仙子·咏江南》诗词阅读标准答案
  •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试题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全诗赏析
  • 史惟圆《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诗词阅读标准答案
  • 刘羽《一鹭图》刘翰《石头城》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对比赏析
  •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诗词阅读标准答案附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