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陈子昂《送魏大从军》诗词阅读标准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送魏大从军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②。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④。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⑤。
【注释】
①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是诗人的朋友。②匈奴犹未灭:借用汉代威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魏绛:春秋时期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③三河: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冲国。④横:横亘。接:连接。⑤ “勿使”两句:运用典故。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曾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文学知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标举“汉魏风骨”,提倡文学中的英雄性格,开启了盛唐一代诗风。
【参考译文】
侵犯边境的敌人还没有消灭,魏大又去从军戍边保国。与友人在繁华的皇都怅然分别,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执
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冲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地势险峻,与云中郡连成一片。希望友人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留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阅读训练】
1.首句“匈奴”一词用的是_______这一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第五句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_________,第六句一个“接”字写出飞狐塞_______。
3.此诗首尾呼应表现在:首句说_______,末句说_________。
4.活用典故是此诗的一大特点。首句用汉代霍去病的故事赞扬_______;第二句用春秋时魏降的故事说明_______;第四句用西汉赵冲国的故事希望______;第七句用东汉窦宪的故事激励________。
5.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6.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5分)
7.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借代 以汉代唐 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
2.地理位置的重要 山隘的险峻
3.魏大为灭匈奴而从军 希望魏大大败匈奴,立功而返
4.魏大从军是以天下为己任 魏大从军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魏大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魏大扬我大唐国威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 (1) 虚写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象友人要去的地方。(2分)(2)上句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2分)(3)为结句作了铺垫(1分)
7.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2分),而是从大处着眼,全诗充满奋发乐观向上的精神(2分),激励出征者魏大要立功沙场,报效国家,(1分),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1分)
二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三:
14.从诗体看,这首诗是: 。(1分)
15.以下哪一首诗或词中用了与本诗相同的典故 。(2分)
A.李白《行路难》 B.杜甫《登高》
C.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6.诗中“横”、“接”两字写出了雁山的 和狐塞的 ,从而表现出这里在军事上的 。(3分)
17.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的不同之处:(3分)
答案:
14.五律(2分)
15.C(2分)
16.地理位置 高 险峻与重要(3分)
17.全诗一气呵成,充满奋发向上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沙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的慷慨壮志;而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等儿女情长的窠臼。(3分)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