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 古文阅读标准答案解析及译文解析,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古文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虡
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渥。’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老子曰: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③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④。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 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
②簴(jù):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中间的木柱。③不谷:不善。用以自称,表谦恭之意。
④自虞:即自娱,自得其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
去:距离
B.王前为趋士
趋士:趋附士人
C.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游:交往
D.寡人自取病耳
病:羞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推选则禄焉
②金就砺则利
B.①则再拜而辞去也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C.①君子焉可侮哉
②置杯焉则胶
D.①夫玉生于山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
B.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
C.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
D.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以对话展开波澜起伏的情节,以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文章一开头便以“斶前”“王前”两句简短对话,把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示于读者眼前。
B.颜斶引述老子的话,意在提醒齐宣王要懂得以贱为本、屈已尚贤的道理,同时告诫诸大臣不可自轻自贱,为臣也应该坚守自身人格。
C.齐宣王的左右极力夸耀齐宣王富有尊贵、人心所向的情景,其目的是为了驳斥颜斶“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观点,同时迎合讨好齐宣王。
D.面对齐宣王的请求和颇为诱人的承诺,颜斶以“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为喻,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愿望。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⑴ 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5分)
⑵ 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5分)
参考答案
9.B
趋士:礼贤下士
10.C
【解析】A项“则”,就,表承接;B项,“而”,①②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焉”,①疑问代词,怎么;②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D项,“于”,介词,在。)
11. C
12.B
“同时告诫诸大臣不可自轻自贱,为臣也应该坚守自身人格”属无中生有。
13.⑴ 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
⑵我希望回到乡里,晚点吃饭以此当作吃肉,安稳而慢慢地走路以此当作乘车,不犯王法以此当作富贵,清静纯正,以便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现在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
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