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魏与赵攻韩 韩告急于齐”古文阅读标准答案及原文译文解析,是由普贤居文化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古文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改)
【注释】
①三晋:本指韩、赵、魏三国,此指魏国。②趣:通”。③蹶 :倒下,这里足受挫的意思。④度:估计。⑤竖子:小子,骂人的话。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②素悍勇而轻齐
③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④士卒亡者过半矣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参考答案
1、①向西进军 ②轻视 ③通“趋“,疾走,追逐 ④逃亡,逃跑
2、(庞涓)和他的轻快精锐部队把两天的行程并在一天来追赶齐军。(译文意思接近即可)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 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率兵
B. 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死亡
C.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D. 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分)
译文: 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
(2)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3分)
译文: 孙膑估计(或“揣测”“计算”)庞涓的行程,晚上应该到达马陵。
5.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 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 用原文回答)。 (4 分 )
答:(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依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依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二: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将而往(带兵)
B.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看不起)
C.士卒亡者过半矣(死亡)
D.乃钻火烛之(照明)
3.将“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译为现代汉语。
4. ①庞涓由于骄傲,对齐军作出错误分析的一句是什么?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后来概括简缩成了一个成语是什么?
5.孙膑巧施减灶计,是基于他对魏军什么样的认识?(用原语句回答)
6.庞涓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2.C
3.那些魏国的士兵,平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军队,齐兵被称为胆怯的军队。
4.①我固知齐军怯,人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②因势利导
5.素悍勇而轻齐。
6.庞涓骄傲自大,对齐军作出了错误的估计,落入了孙膑预设的圈套,受到伏击,全军覆没。(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 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裸树下!”接着命令齐军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宇,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临死前说:“这样—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
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
本篇内容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