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html
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造句大全

用大势已去造句

小编:普灵儿

大势已去的造句举例,例句来源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是您学习大势已去造句的最佳参考材料。

用“大势已去”造句 第1组

1、 蒋介石眼看大势已去,只得匆匆逃往*弯。

2、 那厮见大势已去,慌张逃跑,心虚所致沿途风声鹤唳提心吊胆慌不择路地乱窜。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天皇见日本国大势已去,不得不无条件投降。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日本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无条件投降。

5、 国民党大势已去,日薄西山,却还气息奄奄的苟延残喘着妄图掌控中国。

6、 眼看大势已去,他们的贪婪和恐惧并不一定使他们团结起来,倒往往反而使他们四分五裂。

7、 他奉命守城却不做准备,等到兵临城下,他才意识到大势已去,噬脐何及。

8、 困守华山的敌军,看到大势已去,只得缴械投降。

9、 敌方大势已去,人心涣散,我方如日方升,方兴未艾。

10、 势,就是大势所趋,还是大势已去,懂得势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成熟的人!刘一秒 

用“大势已去”造句 第2组

11、 缺少北约组织提供的空中军火来控制整个国家,他大势已去的仍挣扎在多重的前线中。

12、 我爱这里的落魄,死气沉沉,墙塌窗坏,爱它大势已去的颓败。最好的时光已逝,只剩下有尊严的沉默。绿妖 

13、 在这片未知的异界大陆上,统治者大势已去,天下大乱,鬼怪纵横,百姓苦不聊生。

14、 但是,正如岛内媒体所说,“谁都知道,陈水扁大势已去,他自己不承认而已,‘头壳坏去’了”。

15、 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

16、 眼见大势已去,陆应谷提着布鞋,轻装上阵,逃向西南,日夜兼程,扬言要去回防省城开封。

17、 刀疤脸那边也没闲着,刀疤脸看到大势已去,便决定弃车保帅,偷偷地安排他自己和大哥跑路了。

18、 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19、 上台没几天的子婴掣襟露肘,见大势已去,便忿恨地杀了无所不用其极的赵高,窝憋地开城门投降了刘邦。

20、 维时中邦,大势已去,义士窜伏,迂儒小生,勿能自固。

用“大势已去”造句 第3组

21、 剩下的日军知道大势已去,鸟惊鱼散四处奔走,让辽军骑兵杀个痛快,松江日军七万多人被杀了大半,其余的一部分逃到深山老林,一部分逃回大板。

22、 你的上游正上升,你做下游,一挂就行了!有些人连上下游都没分清!要弄清谁在上升,如日中天;谁在中间,维持状况;谁在下降,大势已去

23、 你知道在刮奖卷的时候看到第一个谢字就停下来,看到这一班公车已经关门等下一辆就好,却非要把它刮得一干二净,追得气喘吁吁。才明白,不该把一段感情折磨得气数已尽,才知道大势已去

24、 新中国成立之后,那些旧社会的残渣余孽力图反抗,但是大势已去,他们的复辟活动总是以失败告终。

25、 伤害与被伤害,算计,抱怨,非要把一段感情折磨得气数将尽,方才知道大势已去。舍得或舍不得,挽留或不挽留,皆上演呼天抢地的闹剧。这样的故事,日日夜夜都在上演。七堇年 

26、 张羽趁势追杀,夺取乌桓马匹、辎重无数,苏仆延、乌延见大势已去,顾不上收拢兵马,混乱中躲过赵云等人的围追堵截。

27、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农民暴动此伏彼起,烽火连天,许多封疆大吏,汉室权臣看到汉朝大势已去,纷纷行动,自图霸业,一场逐鹿天下的乱局再次出现.

28、 淡水则距屯聚粮饷的台北府城仅30里,沿途又无险可守,所以基隆失尚不失根本,淡水失则大势已去

29、 直到那天来临,叛军忽然发难,以破竹之势攻破王宫大门,将一切化为火海,他立刻判断出大势已去,而就在那一刻,他做了魔鬼的决定。

30、 大势已去浪涛尽,七十余囚犯见如此下场,也不敢逃,也没地方逃,其中一个叹息一声说道:“好吧!只有认命了。

用“大势已去”造句 第4组

31、 李正谊见大势已去,命令他的副官处长王凤鸣上前线督战,“杀身成仁”坚守阵地;自己却匆匆忙忙换上士兵服装,坐上吉普车逃走。

“大势已去”的解释

大势已去[dà shì yǐ qù] 大势:指有利的局势。有利的形势已经失去;前途没有希望。 宋 朱熹《朱子语类》:“程子说天命之改,莫是大势已去。”

本篇大势已去造句由普贤居文化网【puxianju.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把普贤居文化网推荐给更多朋友。

热!不能错过的普贤居专业测算

精品推荐
全网最准!为您解读2023年全年运势
已为百万用户服务,满意率高达99%

专题

更多 >

你可能感兴趣的:

  • 用门生故旧造句
  • 用风餐雨宿造句
  • 用拨云雾见青天造句
  • 用冁然而笑造句
  • 用一笔不苟造句
  • 用三省吾身造句
  • 用东零西落造句
  • 用俭以养廉造句
  • 用博闻强志造句
  • 用不知天高地厚造句